30年前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大专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说到学历贬值,很多人深有感触,老宋是80年代的大学生,他当时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那个年代上大学不要学费,不要住宿费,吃饭国家还给补贴,上学期间自己贴补一点饭钱就可以了,可以算是免费上大学,因为不上大学自己吃饭也是要花钱的。
老宋读的是本科,当时哈尔滨有很多专科学校,还有中专学校,老宋感觉自己很有地位,本科那个时候还是很牛的。那个年代大学生比较稀少,被称为天之骄子。也确实是这样,这可不是忽悠,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力和水平都非常好,毕竟是百里挑一择优考上来的。
老宋认为,现在大学生能力普遍不如30年前的大学生,这是事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扩招,一个是生源不同。如果把两个原因合并一下,也可以认为就是生源不同。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人的智力水平和年代没有多少关系,社会群体里面的精英占比基本差不多,精英是少数人。不管是古代的科举,还是现代的高考,其作用为就是选拔人才,把群体里面的精英筛选出来,学而优则仕。
30多年前的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精英,那个年代大学生数量在人口里面的占比很低,只有百分之几,如果是本科生,可以说是百里挑一。换句线多年前高考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是人口里的精英,智力和能力都出类拔萃,不管学什么和做什么,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研发能力,以及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各方面都远高于其他人群。同样的条件和工作岗位摆在前面让大家做,精英肯定比普通人强得多,这个不服不行。
在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之后,高考择优的作用越来越小,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择优作用,有钱就可以上大学,钱多还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在一千万以上,大街上随便找几个年轻人问问,几乎没有几个不是大学生的。有一句玩笑话,说大街上掉下一块木板砸到4个人,一个是博士,两个是研究生,还有一个是本科生。
老宋接着说,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做成一个赚钱的工具,其实教育应该是一种投入,这种投入是长期的,短期看不到效果,但在教育上舍不得花钱是不行的。看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他们对基础教育投入巨大,舍得花钱,再看看他们的科研环境和土壤,非常好,长期投入取得了效果。
如果在把学历做一个纵向的对比,把30年前的本科生和现在的本科生进行对比,用人单位发现根本无法相比,差距太大了。老宋认为,30年前中专生的能力和水平相当于现在本科生,30年前的大专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30年前的本科生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
就说过去的中专生吧,老宋单位有个老中专生,他是学习锻造专业的,现在是单位里生产副总,在他的领域里算是个专家,全厂的生产他说了算,他手下年轻管理人员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现在本科生在工厂里基本没有什么优势,车间里很多技工也是本科生,检验部门里的检查员很多都是本科生。
扩招可能是一种进步,让全民都有机会上大学,只要有钱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不要指望现在的大学生达到过去大学生那种能力,因为择优选拔出来的人才和普通人本来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