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江苏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江苏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密匝匝的青山绕城环村,条条清溪喧嚷着冲出山峡,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到处是原生态山水、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遗存。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个“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如何保住徽文化“筋骨肉”、提振产业发展“精气神”?

  “暑期旅游红火,生意比过去好得多。” 9月5日清晨,打工归来、开了多年农家乐的程红霞站在自家老宅院里,明亮的光线,从天井洒下来,照在她笑盈盈的脸上。

  中堂上鲜亮的“诒榖堂”牌匾、梁上黝黑精美的木雕老物件,显示了建于1711年的老宅的历史底蕴。高院深墙,一围一合,将大自然嵌入院落,徽菜上桌,生意红火。

  这是程红霞家的住宅兼商铺,前后维修花了一百多万元,楼梯楼板都换过,屋面也翻修了多次。雕梁画栋的传统风貌,嵌入便利的现代设施,承载游客和自家“向往的生活”。

  老宅要靠人气养,全家人也注意处处保护。“婆婆以前养蚕,发现对祖宅有损害,立刻就不养了。”程红霞说。

  程家门楼外,青石板路幽深光亮,苏浙味普通话与绩溪方言和谐交织。上海游客赵先生和同伴在明清遗留的四门三街十八巷独特格局里寻古探幽,衷心夸赞:“生态好,文化根脉发达,手机随手一拍,都是徽州水墨画。”

  身处拥有1400年历史的仁里村,仰看峰头丛林迭翠,俯听长桥细语河喧,古民居、古牌坊、古码头、古书院、古井等随处可见。游客来到这里,一看优美生态,二品千年文脉,三尝地道徽菜。

  登源河边旅游公路串起瀛洲“徽商故里”小镇、伏岭“徽州味道”小镇、龙川景区、徽杭古道、鄣山大峡谷等“明珠”,古村落间最近只有5分钟车程。传统村落里生活便捷,生活污水直通村头治污站。

  “交通便利,设施到位,有核心景点依托,资源连片开发,这样的传统村落是有投资价值的宝地。”仁里思诚书院民宿负责人程海丽评价。

  程海丽顺利拿到两栋民居“宅基地流转使用证”,花了约300万元装修改造,民宿4月份开业。“赶上旅游市场回暖,客流相当不错。” 程海丽很满意,正在周边筹建第二个项目。市场还在升温,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需要更多结合国潮风景与现代文明要素的高品质民宿。

  登源河边,占地128亩的“水乡乐坊”项目正在收尾阶段,原生态湿地里,一条条石斑鱼自在游弋。“用‘微改造’‘微创意’成功打造一个消费场景,就能多留客一小时。造景要贴合生态、景观、文化,不能胡乱搭配,更不能毁真造假。”项目负责人冯光对记者说。

  “一绣红绣鞋,哎哟,正月那个梅花开……” 面对记者,程红霞用方言唱起省级非遗绩溪民谣代表作《十绣鞋》。过去丈夫外出经商,妻子将朝朝暮暮的思念唱进一针一线中。“赶上了产业兴村,我们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家里餐饮店的法定代表人还是我呢!”如今的徽州女人程红霞,把登源河边这首哀伤的歌谣唱得优美自在。

  产业兴,游客旺,非遗民谣唱得响。风景、历史、美食,打造成幸福产业,每年近20万游客入村,旅游收入已经占仁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三成以上。

  桃花古坝,晨雾散去,棵棵桃树青翠欲滴,徽学研究学者、绩溪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邵期静,指着登源河的碧峰倒影说:“当年,客货从这个码头上船,顺流下到歙县渔梁坝,换上大船,进入新安江,直下杭州。沿途这大片区域,分布着徽州文化滋养的一个个村落。融合传统风貌、烟火气和现代生活方式,盘活这些资源,要体现鲜明的特质和辨识度,村落才能被游客记住,‘大黄山’乡土文化才能‘各美其美’。”

  山水汇合地,文化繁盛处。在绩溪这片徽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38个省级传统村落、3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400余栋保存完好的徽州建筑,保留着徽州的历史底蕴、传统风貌,安放着千年乡风、乡愁、乡韵。

  城市化进程中,青壮人口流失,留守人口老龄化,村民与村庄的社会文化联系变弱,房屋或无人居住或居住其中的人无力维护——村落空心化,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乃至乡村振兴工作普遍面临的挑战。

  传统村落里有不少闲置民居,充分利用起来就是资源。绩溪县出台《绩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等11个配套文件,探索形成3种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模式:

  全县传统村落中村集体已流转22幢闲置农房,形成放空山居、江南木屋村等30余家徽派特色民宿、70余家农家乐。

  今年,绩溪这3种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模式,被列入住建部印发的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

  游客走下光洁的徽杭古道石板路,不多久就能穿行龙川景区,欣赏中国木雕殿堂胡氏宗祠、徽州石雕典范奕世尚书坊。从摄影小镇家朋尚村出发,几分钟后就能驱车驶上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盘山公路——皖浙天路,享受300多个弯道云海盘龙的壮观旅程。

  到尚村看晒秋、到梅干岭梯田看青山古村油菜花,到下溪村垂钓石斑鱼……以传统村落为核心,绩溪打造了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编制了5条徽菜美食、商道徒步等文化体验精品线个地域特色“微景区”。

  全力盘活传统村落资源,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努力保持“见人、见生活”的乡村聚落传统村落。

  “保护为本,利用为基,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释放多元价值,这些传统村落才能走出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绩溪县副县长王立说。

  走进绩溪县伏岭镇由古祠堂改建的徽菜历史文化陈列馆,一桌“十碗八”排得满满当当,形色诱人,纵是模型,也让人食指大动。

  徽菜是绩溪三大国家级非遗之一。绩溪两年一届的“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九届,被评为长三角十大特色节庆活动之一。全县平均每10个外出务工人员中就有1名厨师,“金徽厨”已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劳务品牌。

  “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合作社,我们带动了900多户农户生产非遗产品‘金山时雨’茶叶,今年产量有1060吨,产值18800万元。”绩溪瀚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吴仁宇介绍,未来,游人不但能对着茶园迭翠摄影、写生,还可以在金山时雨茶文化体验园中品味制茶非遗技艺。

  踏入上庄胡开文纪念馆,“胡开文墨”创立者胡天柱的雕像栩栩如生,里屋墙上7个大字格外醒目——“天下墨业在绩溪”,凸显绩溪徽墨的地位。

  在老胡开文墨厂,坚持古法制墨是一种文化传承。一块墨泥要用6斤或者8斤锤子捶打200下以上,确保烟和胶完全融合。制造环保徽墨,掀起创意头脑风暴。徽墨与活性炭科学搭配,研开能写字,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作为文创、清供,置于桌头、车内,能吸收甲醛、净化空气。

  在上庄徽雕文化园,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人物纤毫毕现,汴河水波潋滟,工艺美术大师倪振兴的精湛技艺让人惊叹。倪振兴现在是又喜又愁,喜的是,盛世中华,处处还原古建之美,精品徽雕需求越来越大,愁的是,人才培养周期太长,心传实战十年以上,徽雕徒弟才能出师。

  非遗传承人邵光雨整理珍藏已久的戏服。“这是民国时期的软靠,穆桂英的行头。”轻轻打开包袱,将软靠依次摆开,细细抚平褶皱,邵光雨格外认真、慎重。

  商贸文旅搭台,非遗文化唱戏。总体而言,绩溪徽茶、徽墨、徽雕、徽剧等非遗保护的现状是:产业发展有进度、非遗活化有力度、技术传承有难度 。

  伏岭镇的村落里,手工月饼的芝麻香味飘出巷外。做了30年月饼的邵之武正忙着将炉里的烧饼取出来,听说有徽剧可听,笑着说:“好久没听了,明晚去热闹一下,不远呢!”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向日葵在恣意绽放。秋来暑气渐消,“幽篁里”村民议事点成为村落的“中枢”。村里大事小事不决,村民便在此共商村情。

  这个用竹子建造的“潮”庭院迎来送往,见证了绩溪家朋乡尚村从一个偏远小村变成“中国美丽乡村”,春看油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葵花,冬迎雪花。

  “最难的是2015年,村落改造启动,要垫资,最多个人垫了100多万元。”尚村党总支书记周明飞回忆说,后来流转土地120亩种向日葵,“也是村‘两委’干部带头,一人拿一两万元,7个人带头干。”

  “我们7个自然村,4个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以前因为穷,人往外走,传统建筑才大面积保留,现在打造文旅产业,要吸引人回来,为乡村振兴添动能。要推动这个正循环!”周明飞说。

  尚村的特点是姓氏多、工匠多,地方民俗代代传承。当地非遗板凳龙,每到春节,家家共襄盛举。周明飞告诉记者:“家与家、姓与姓之间,板凳首尾相连,增加集体认同,成为团结和谐的生动写照。”

  “你看,传统互助组织积谷会还在运作。以前是不同姓氏合力出粮应对歉收。现在是会员60余人年年出资,资助村里老弱病残。”周明飞说,村里还有“和事佬”志愿服务队,遇到邻里纠纷及时调解。

  “第二批征地款还没到位,但也快了,去给村民说说,让他们心安。”这位老村干说出自己的经验之谈——将村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公平解决,互谅互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徽州地区传统的息讼解纷、和顺和美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至今在守护百姓安宁中发挥重要作用。

  “凡治家,宜起早。桌要擦,地要扫。”孩子们的读书声声声入耳,细细听来,是仁里的“程氏家训”。

  今年58岁的老校长丁道光躬耕近20年,他告诉记者:“现在还有23名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们都要坚守。思诚,是1902年仁里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创立时的宗旨,我们就是致力将诚信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走进徽文化核心区,每片青山都响着天籁,每个村落都存着历史。“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今天,我们感慨着汤显祖的感慨,奔赴这片青山绿水,接受自然人文和合之美的精神洗礼。这里的人文景观资源,这里茁壮的传统文化之根,滋养经济社会发展,润泽居民美好生活。

  保护好古村落,让人们走上情感认同的“乡愁归途”,为文旅产业提升打开了空间。徽州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徽文化金名片最具光彩的部分之一。不同村落带着不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护利用好它们,将风貌维护、价值阐发与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生活改善等融合推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打造融合徽风皖韵和现代文明的新型徽州乡村聚落。青山绿水古祠堂,石桥长街石榴巷,旁边蓬勃生长出“旅游+”“生态+”丰富业态和场景,将引来游客沉浸、游子返乡、青年下乡、老人安居,让一个个千年古村升腾新的“烟火气”,大美皖南将在生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中,真正变成长三角后花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各地村庄空心化对传统村落保护影响越来越大。当前一些村庄平日里冷清,很多院落大门紧锁、无人居住,但一到春节,村里又会变得热闹非凡。传统村落因血缘和地缘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并没有消失,只是缺少在地经济活动的日常连接。传统村落“存”与“活”,要有接地气、聚人气的产业为依托。我们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努力发挥各项传统资源的价值,推动产业兴村,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发展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城镇化水平越高,传统村落越将成为现代人寻根探脉、慰藉身心的“诗与远方”。护好乡土、留住乡亲、记住乡愁,传统村落很多时候会激发巨大的经贸文化生产力。

  经贸搭台,文化唱戏,绩溪“花朝会”再现远去的徽州民俗;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发扬徽菜文化,带动了徽菜文化探源游;徽墨徽茶徽剧等各种非遗研学游风起云涌……传统村落的文化瑰宝多形态接入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再生产链条,在新的沃土中获得传承创新动力。保护为本,利用为基,传统村落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重价值,将在乡村振兴中被重新发现、激活,凝聚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在新时代形成新的文明风貌、美好家园。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