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江苏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江苏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中国登上了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位置,其中电动车格外引发关注。快速崛起也招致来自美国、欧洲等地的政策壁垒。与此同时,全球诸多的造车大厂和耀眼的新势力则纷纷退出电动车制造领域,甚至唱衰电动车未来。背后真相如何?大势将如何发展?

  2024年被业内认为是电动车惊变之年,许多造车新势力,也面临生死变局。在中国市场,价格战正打得如火如荼。3月28日,小米推出首款电动车,一天之内卖出9万辆,CEO雷军坦言被价格战打蒙,“特别有诚意”地将小米SU7顶配版35万元的定价降至 29.99 万元。

  “小米这样的信息产业进入汽车企业,会带来全新的思维和理解。他们在智能手机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能力,现在要把这方面的能力带到汽车产业里来。”

  4月1日,华为问界新M7降价2万元。而在年初时,比亚迪打着“电比油低”的口号宣布7.98万元就能买下一辆新车。随后,五菱、哪吒、吉利等车企紧跟其后纷纷将电车价格下探到10万元以下。

  “2023年真正盈利的企业只有三家,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剩下的不是盈亏持平就是亏损,亏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去年一直在打价格战,价格战牺牲的就是利润。中国的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些竞争优势,因为到现在为止人才成本、制造成本、社会成本比欧美日韩还是偏低的。但在国内市场优势则完全不存在,除了特斯拉以外,其他的车企基本都差不多。这个时候大家的目标是市场占有率,而不是利润。市场占有率越高,企业的发展就越稳固。”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截至2023年3月3日,中国新能源专用车行业主要企业共有226家,注销比为8%,存续企业175家,在业企业数为32家。

  “现在是一个百花齐放,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多企业都在亏损,但是大家都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内卷的过程就是竞争和选择的过程。当然可能通过竞争最后有几大‘巨头’变得非常强大,可能产品会更加稳定,成熟度会更高。现在虽然成熟度没那么高,但是非常好看,这个行业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在出现。”

  除了价格战,中国车企在车型设计上也展开花式竞争,2022年中国电动车型就接近300款,成为全球销售车型最丰富的国家,2023年又新推94款,2024年车企更加密集地推出新车。而行业预测到2024年底,美国市场纯电动汽车车型也不过100款。

  “欧美判断在两三年之内拼不过中国的新能源车,价格没有优势,用户需求也不够丰富。因为用户需求越丰富,市场的缝隙空间才越多。现在中国卷到什么程度,连冰箱、沙发、大彩电都已经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三样了,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

  世界各国车企发展电动车的节奏并不一致。据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美国和欧洲分别为294.8万辆和146.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8.3%和48%。

  2023年欧盟发布“禁燃令”,宣布自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小汽车,宝马已停止在德国生产内燃机,虽然奔驰、宝马、奥迪等众多老牌车企纷纷表示“对电动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不变”,但近日德国车企奔驰、宝马均推迟了全电动车计划。奔驰CEO康林松称,鉴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达预期,未来十年将继续推出新款内燃机车型,不再坚持2030年全电动化计划。

  美国市场,新能源造车行业加速淘汰赛已经到来。近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突然宣布,由于价格水平“异常低”,计划将美国电动车商菲斯克股票退市。这家造车新势力成立于2016年,一度被投资者认为有望超越特斯拉。3月25日停牌前,菲斯克市值为4795万美元,比今年最高值缩减95%。

  2月28日,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宣布放弃制造电动车。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历经10年的造车计划戛然而止,但苹果的股价反而迅速拉涨。面对苹果的退出,马斯克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发了两个表情,敬礼、抽烟,并表示这是一家汽车公司的自然死亡。小米CEO雷军称:“非常震惊!”而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这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

  “苹果从来不存在缺钱的问题,它并不是要造一个从传统的内燃机的石化能源转换为电动车的新能源的汽车制造业,它瞄准的是智能化。因为对于它的所有终端来说,智能化是可以打通的一个公共基础底座,苹果现在放弃了造车计划,是发现过去跟着汽车行业走的方向完全错了。”

  美国部分老牌车企也暂缓了各自既定的电动化汽车部署。电动车巨头之一通用汽车放弃了2024年上半年再生产40万辆电车的目标。福特公司2023年在电车项目亏损超40亿美元。

  “凡是做生意的人没有极端的。短期不太有利,就转到别处,什么时候有利润就赶快掉头回来,一定是这样的。”

  拜登执政以来大力推进美国电动车产业发展,推出多项政令法案,拨款75亿美元设立50万个充电桩,还拿出700亿美元给予美国本土新能源车企以信贷支持。

  “美国本土的车企是最早投入电动车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的,他们也有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技术力量非常雄厚。如果拜登政府能够继续执政,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很可能会迎来一个全面提速的发展阶段,而且会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很强劲的竞争。”

  汽车产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其市场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涉及到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竞争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在企业之间,为建立护城河多方力量都已下场。

  2023年9月,欧盟已经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3月6日,欧盟在欧洲联盟公报上正式发布文件,要求海关自3月7日起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登记,为期9个月。欧盟有可能对这些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在2022年12月底中国就已经不再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了。欧洲本土的汽车产业是非常发达的,中国终于开始和欧洲进行强有力的竞争了,而且在竞争的过程中中国有获胜的曙光,欧洲因此感到非常警惕。”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销量逐年增长,从2020年的1.1%上涨至2023年的5.6%。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后,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期间,欧盟内部从中国进口电动车不降反升,同比增加14%。

  比利时、英国、西班牙占据2023年中国纯电动车出口前五名。其中比利时每100辆汽车中,大约有4.1辆是来自中国的电动车。

  “2023年10月份以前中国向欧洲出口达到过100万辆,中国一共才出口130万辆,其中将近100万辆就在欧洲市场上。”

  尽管目前中国对美国电动车出口几乎为零,2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以所谓“国家安全风险”为由,下令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调查。拜登称,通过这一行动美国将确保汽车工业的未来由美国工人在美国创造。

  “美国以前就是世界汽车大国,同时它又是世界汽车的一个重要市场。它要是失去了自己的制造能力,市场被别国的汽车给占了,这对美国的整个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

  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比传统汽车市场竞争牵扯到更多的上下游产业,为了在产业链上博得优势地位,多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美国202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就对美国消费者购买新电动汽车获得7500美元税收抵免的优惠资格进行了修改,提出汽车必须最终在北美组装,并且对于电池关键矿物、电池组件提取、加工、回收国家进行了限定,如这些环节涉及所谓“受关注的外国实体”则会取消税收抵免资格。

  “它有智能网联系统,有机械制造系统,它缺乏的是电池系统。它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自己的电池厂家,一般用的是LG或者是松下的电池。因此它特别希望在美国本土建造电池厂,于是它就先推出了限制电池进口的政策,以保护美国本土尽快培育电池产业。”

  3月26日,中国已就美国《通胀削减法》有关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措施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2024年,比亚迪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特斯拉,问鼎全球第一的宝座,还远渡重洋在匈牙利建厂。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不仅是环保,亦被寄予了以新型汽车制造推动工业相关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厚望,更是中国在全球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攻坚之战。

  “我觉得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一个是关键元器件的本土化制造,主要就是指电池,电池几乎占整车成本的一半。谁掌握了关键元器件,谁能有效地把关键元器件的价格成本下压,谁就具有价格优势。普通的MCU汽车控制芯片都能国产化了,一旦国产化之后就是‘白菜价’了。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任何一种消费商品只有通过快速的提高量,才能解决降低成本的问题。”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按体积加权平均计算,中国的电池成本已降至每千瓦时126美元,而美国和欧洲的电池组价格分别高出11%和20%。中国在电池技术上仍在不断发力。

  近日,上汽集团宣布4月8日将亮相一款超级智能轿车智己L6,称该车型搭载了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1.0”,突破1000公里超长续航。

  “固体电池是一个革命性的发展。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电池都是锂电池,锂电池里面的电解液会带来污染。研发新能源汽车是为了环保,结果电池却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这就本末倒置了。现在上汽制造出固体电池出来,可能后面其他国家的一些车企也都会使用固体电池。”

  2023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1422万台,年增长率为39%。2024年,预计全球电动车销量将逾1800万台。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趋势已不可阻挡,初创企业、跨界玩家、老牌车企,各国车企在竞争做出了不同选择,谁会是最后的胜者?

  “我们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产销国和消费市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同质化。今年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江苏代表团的座谈会的时候明确提出,我们不要轻易放弃传统产业,也不要搞一窝蜂,一定要避免泡沫化现象的出现,这就是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