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江苏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江苏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1934年10月,工农红军正式开启长征,当时的红二十五军在收到中央的命令以后,即刻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北挺进,进行战略转移。

  在众多红军队伍当中,红二十五军大概是处境最为艰苦的,当时的这支部队远离主力部队,全军统共只有2900余人,几乎没有重火力。

  想要与主力红军汇合,红二十五军不但需要跨过三省、长达数百公里的路程,同时还要躲避国民党军40个团,合计五万余人的“围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支部队,却完成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那就是建立了唯一一个在长征时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目的,不单单是军事战略上的大转移,更是为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可以落脚的根据地,发展壮大。

  当地群众基础、地形考量、附近国民党驻军实力强弱、乃至全军战略动向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稍有任何疏忽,都将白白流血,甚至给当地百姓带来麻烦。

  第一次,是在鄂豫之间的桐柏山区,这里地形便利易守难攻,且远离大城市,堪称一处宝地。然而,这一想法最终还是被放弃了,理由是桐柏山临近平汉铁路,敌人调集重兵十分便利。

  后来红二十五军又曾经想要在伏牛山区建立根据地,但令人意想不到是,这里国民党的统治触手已经伸得很深了,当地众多地主有着很强的反动倾向,其实力甚至不亚于红军正规军,最终也只得无奈放弃。

  直到1934年12月,红25军进入洛南县时,才算确定了根据地的选址,那就是在豫陕边界地区,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

  鄂豫陕根据地处于杨虎城将军的统辖范围,当时的杨虎城虽然还没有和共产党有过接触,但是,此时的杨虎城一面迫于蒋介石压力围剿中央红军,一面还要防备中央军,无暇顾及陕西南部,正因如此,红25军才决定,利用这个时机,创建鄂豫陕根据地。

  通过运动战的形式,红二十五军花了半年的时间控制了当地5座县城,300多个村庄,站住了脚跟,稳定住了形势。

  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之下,红25军的人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足足发展到近四千人的规模,并且还拥有地方部队2000余人。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根据地先后抵御了国民党军两次围剿,然而,在1935年5月,部队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决定率主力部队主动离开根据地开启西征,与中央会师。

  至于鄂豫陕根据地,最终只保留了游击部队和一个连的红军,继续在当地以游击战的形式,继续革命。一来掩护大部队的撤退,二来坚守鄂豫陕根据地的革命成果。

  红二十五军主力刚刚离开,国民党陕西省绥靖公署便得到了消息,集中三万人的兵力,对鄂豫陕根据地清剿。

  在国民党大军的围攻之下,当时部队损失极大,但在特委领导人郑位三、陈先瑞、李隆贵等人的沉着指挥下,根据地还是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

  他们积极发动群众、合编各地游击武装统一指挥调度,凭借着灵活机动,扬长避短的方式,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周旋。

  红军部队在当地的群众基础是极好的,这一个连的战士非但没有垮台,甚至还越做越大,最终在当年10月6日,鄂豫陕根据地的武装部队得到合编,成立了红74师,由陈先瑞任师长、李隆贵任政委。

  红74师最初成立之时,全师共计700余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师下辖两个战斗营、一个手枪团,甚至还建立了专门的警卫连、通信排、看护排。

  在之后的日子里,红七十四师一面对敌作战,一面积极的开展土地革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当时根据地里,百姓参军意愿十分高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红七十四师就从最早的700人发展到了千余人的大部队。

  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之下,这支部队不但顽强的存活了下来,还积攒了力量,延续了鄂豫陕根据地的革命火种。

  为了能够剿灭红七十四师,国民党曾经先后发动过数次围剿,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红七十四师俨然已经成为鄂豫陕交界处一支不可撼动的力量。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时,周恩来奔赴西安进行和谈,在此期间,国民党亲日派军队已经聚集在灵宝一带,随时进军西安发起战争。

  为了能够使得和谈顺利进行,周恩来还亲自向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写信,请他们协同张学良部队,一起保卫西安。

  对于这一要求,红七十四师自然当仁不让,顺利的完成了组织下达的任务,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当时的鄂豫陕根据地是全国虽然只是支脉中的支脉,但是却是全国少有的稳固根据地,正因如此,中央军委对此评价极高,在1937年的二月份,作为鄂豫陕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隆贵还来到了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李隆贵这次到来一是为了汇报鄂豫陕根据地的情况,第二是为了红七十四师的北上做准备,此时的国共双方已经展开了第二次合作,因此红七十四师有了北上会师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军队不但不会对其骚扰,甚至还要主动为其保驾护航。

  这是红七十四师自成立以来第一次见到大部队,当收到命令的这一刻,很多老兵在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在付出无数鲜血生命后,他们多年来的努力拼搏,终于有了回报。

  红七十四师北上途中,原本的安排是由师政委李隆贵带领先遣队和辎重车开道,师长陈先瑞带领主力部队尾随其后。

  原本师长陈先瑞已经事先政委李隆贵约定好了休息地点,可是,等到陈先瑞的大部队抵达这里时,却惊讶的发现,原本应当已经抵达的李隆贵一行人却不见踪影,连带消失的,还有大批的物资。

  看到这一幕,师长陈先瑞十分着急,立马排出了一个排的战士四下寻找,然而,搜寻一夜之后,人们依然没有找到任何踪影。

  李隆贵消失之前,大部队没有听见任何枪声,路途上也没有任何战斗过得痕迹,陈先瑞不敢怠慢,一面向中央通报情况,一面命令大部队四处搜查,可是,一连寻找了几天,仍旧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几十号大活人就如同凭空蒸发一般。

  多年来,陈先瑞一直念挂着自己这位老搭档、老战友,但令他失望的是,从那以后,他便再未见过李隆贵,这位昔日的政委从此便彻底消失了,直至1996年陈先瑞去世,仍然没有探知到关于李隆贵的任何下落。

  李隆贵自1927年便参加了黄麻起义,之后便一直在留在红四方面军工作,直到1931年才编入红二十五军。在这里担任班长,由于能力出众,李隆贵后来逐渐升任,成为了红二十五军干部班子中的一员,在此期间始终忠心耿耿,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保持绝对忠诚。

  红25军离开鄂豫陕根据地时期,由于叛徒的出卖,鄂豫陕根据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各自为战,管理混乱的。就算是李隆贵真的想要叛逃,他也大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投奔国民党。

  然而,他却始终没有这么做,在最为危险的时刻,他坚守在了一线,可以说,没有他的挺身而出,就不会有事后的鄂豫陕根据地。

  眼下,李隆贵刚刚去延安接受了学习教育,正有着大好的前途,在这一时间段脱离队伍,从任何角度上来看,都并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其次,李隆贵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当时红七十四师虽然分为两部,但是两部的相隔距离并不远,最多也就只有几里,况且李隆贵的先头部队还带着数车辎重,行进速度较慢,就算想要携物资溜号,也不切实际,逃不出后续部队的追逐。

  这个问题也并不好说,首先,当时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刚刚签订和平谈判,双方的军队正处于最为友好的状态,不大可能直接开战。

  国民党想要不动声色的吃下这支部队是不可能的,而且在1937年这一阶段,也从来没有说国民党趁着停战的机会逮捕共产党将领的先例。

  国民党军队尚且如此,至于当地的匪患,那可能性就更小了,试问哪支匪患敢当着上千正规军的面造次?土匪劫道的说法,亦不可信。

  唯一能解释李隆贵一部神秘消失的原因,大概便是李隆贵所在的红军部队,遭遇了一场针对性极强,且预谋已久的埋伏。

  李隆贵本身是鄂豫陕根据地的核心领导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当地国民党特务的眼中钉,再加上其促进了西安事变,亦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眼中钉。日本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是没有进入过陕西的,可特务就不一定了,西安事变期间,就曾经有特务潜伏至中共代表团对面,想要伺机进行破坏。

  李隆贵所在的部队具有一个十分显着的特征,他是在当时整个陕南地区,唯一一支共产党名下,且包含高级军官的小部队。

  陕南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如果在这里,一位共产党高级军官神秘失踪,势必会造成国共双方关系的破裂,这也就说明,日本特务和国民党亲日派特务,都有着极大的作案动机。

  虽然以上操作难度大,但是,这也是目前为止最为可能的猜想,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且当时,鄂豫陕根据地由于规模较小,党史记录少,基本不可能复查,李隆贵的失踪,最终还是永远成为了谜。

  李隆贵的失踪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多年以后,新中国成立。他的革命好友徐海东成为开国大将,搭档陈先瑞成为开国中将。

  但必须要确定的是,截止今天,依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李隆贵存在叛逃行为,他的失踪没有给党和军队造成严重损失,从1927年至1937年,李隆贵十年中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仍旧值得我们铭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